简化交易利用技术指标提高盈利概率
关于技术指标有没有用,一直是市场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传统的技术派认为,技术是盈利的关键,而现代的交易方法则强调更科学的交易体系,不完全依赖于技术分析。放眼今天,技术分析或许不会完全消失,但它的作用将逐渐退居二线,未来市场会更加倾向于那些拥有科学交易体系的人。
技术指标的底层逻辑:技术并非万能,但依然有用:我们讨论的技术指标并不是为了让你完全依赖于它们来做决策,而是通过理解它们的底层逻辑,帮助你更好地辅助决策,增加交易的成功概率。
对于我而言,技术指标虽然不是决定盈利的唯一因素,但它们是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会重点讲解我每天使用的几个常用指标,尤其是那些短线交易者必备的工具。
作为短线交易者,K线图是我们必看的一个指标。很多人对于K线有误解,认为只要看懂了K线,就能在市场上赚到钱。但实际上,K线本身只是反映市场的走势,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股票的未来走向。正确的理解K线,才能有效提高我们在交易中的盈利概率。
我认为好的K线结构具备以下三点:
1.均线之上:好结构必须处于均线之上。均线代表了市场的整体趋势,是判断股票强弱的重要依据。
2.连续阳线:一波连续的阳线往往意味着市场的多头力量较强。如果只有一两根阳线,可能并不能代表趋势的持续性。至少要三根以上的阳线才能算作有延续性。
3.震荡波动小:好的K线结构表现为震荡波动较小。波动过大的市场,往往意味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不利于短线交易者的操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便是好的K线结构,也不能保证股价一定会持续上涨。它只能提高上涨的概率。股市没有任何一种形态可以保证只涨不跌,所以,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单一的技术指标,而要结合市场的其他因素来做决策。
成交量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代表了市场资金的流动,反映了买方和卖方的活跃程度。我们常说“放量上涨”和“缩量下跌”,但成交量并不是万能的,它也会“骗人”。因此,我们不能过度解读成交量的变化,而应当理解它背后的逻辑。
成交量的变化反映了市场资金的进入或退出。比如,当成交量放大时,通常意味着资金流入,市场活跃。而当成交量缩减时,可能意味着资金开始撤出,市场趋于平静。
成交量常见的几种情况:
1.放量上涨:这种情况通常代表着市场多方力量强劲,股价有进一步上行的潜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涨停和放量的组合来判断是否进入了一个攻击性阶段。
2.缩量上涨:如果股价在上涨过程中成交量逐渐缩小,通常代表主力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建仓工作,市场的资金热情减弱。此时,股价进入稳定阶段,甚至可能进入整理期。长期来看,缩量上涨可能是出货的前兆,尤其在没有明显的题材或逻辑支持下,主力可能会在此时出货。
3.放量下跌:如果股价在放量的情况下下跌,这通常是市场空方力量增强的表现。这种放量下跌可能意味着股价即将进入一段调整期,甚至可能会出现深幅回调。
技术指标虽然不能单独决定我们的盈利,但它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关键在于,交易者要学会如何简化复杂的市场信号,聚焦于最有用的工具,增加自己的盈利概率。
相关内容
- 股票讲堂-MACD指标详解 09-19
- 财报篇:财报里面的猫腻 01-01
- 卖出形态副图指标公式 04-23
- RSI指标顶背离详解 02-12
- 如何正确的运用均线指标 12-13
共 0 条评论发表评论
- 暂无评论...